近日,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于《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杂志(IF=4.325),发表关于高山富营养抚仙湖温暖完全对流期间的深度剖面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含量研究论文。总体而言,细菌是不同水深下的优势微生物群,而噬菌体在上扬阶段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
研究背景
本研究中,抚仙湖被作为模型系统来确定湖水的周期物理性质混合能否模糊上层水温(epilimnetic)和下层滞水带(hypolimnetic)微生物组界限,促进温暖对流期统一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抚仙湖(24 350N,102 500E,1788.5 m a.s.l)位于云贵高原的温暖、贫营养型单循环湖,是中国第三大湖泊(最大深度为158.9 m)。抚仙湖的水量约为206亿立方米,居中国淡水湖之首。据推测在上新世时期(Pliocene age),由地址构造断裂形成的湖泊。
研究设计
1、取样时期:12月抚仙湖完全对流时期。
研究结果
01 抚仙湖沿深度剖面的环境因子变化
02 沿湖泊水深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对测序的reads进行注释,细菌(90.4–95.6%),古细菌(1.19–6.50%),真核生物(2.5–4.1%)和噬菌体(0.05–0.47%)(下图a)。细菌占主导,在上下层交界处古细菌更丰富。
检测到的细菌菌群在各层之间存在差异分布(下图)。 例如,仅在湖上层中鉴定出一种Synechococcus的蓝细菌MAG,而在湖上层-下层渡区中硝化螺旋菌门更为丰富。嗜酸菌仅积累在下层间缘的中层深度(80-120 m)中,而浮生菌和真鳞藻主要分布在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