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JIPB)期刊发表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肖莹课题组题为'The ABC transporter SmABCG1 mediates tanshinones export from the peridermic cell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root'的研究论文,阐述了ABC转运体SmABCG1介导丹参酮从丹参根部表皮细胞外排,为植物二萜转运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遗传工具。
植物产生多种代谢物以适应环境,其中萜类化合物对生长和抗逆性至关重要。尽管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已有所研究,但其运输机制尚不明朗。丹参作为研究二萜生物合成的模式植物,引起人们极大地兴趣。丹参根部的丹参酮是以广泛共轭结构为特征,这一特征使根呈红色。ABC转运蛋白对萜类运输至关重要,由两个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BD)和两个跨膜结构域(TMD)组成,使其能够独立执行运输功能。NBD在ABC蛋白中高度保守,而TMD则表现出变异,能够运输各种底物。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发现丹参酮可通过皮周细胞运输,且SmABCG1参与其外排并可能影响生物合成。丹参酮ⅡA对拟南芥根系有毒性。这些发现为植物二萜的运输和生理作用提供了新见解。
1.丹参酮从丹参根的外胚层外排,进一步进入根际土壤
作者监测了丹参幼苗根部形态变化,发现丹参酮在丹参根的周皮中特异性合成,在发芽后大约25天(DAG)时,丹参酮的积累变得明显,表明丹参酮的初始生物合成。在大约35 DAG时,观察到丹参酮在表皮细胞的细胞间隙内明显积聚。随后作者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丹参的根际土壤进行分析,鉴定出6个丹参酮,其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在土壤中的丰度最高。这些结果表明,丹参酮通过未鉴定的转运蛋白从皮周细胞分泌到邻近的土壤中。
图1 丹参根周皮细胞层中红色丹参酮的输出和分泌到根际土壤中
2.SmABCG1是丹参中潜在的丹参酮转运蛋白
ABC转运蛋白家族促进二萜转运,我们推测丹参酮也依赖此机制。丹参中有126个ABC转运蛋白基因,ABCG亚家族最大。通过分析27个丹参根转录组(九个时期,每个时期三个生物重复),样本被分为两类:0-20DAG和25-40DAG,ABC基因被分为6簇,其中集群1与丹参酮积累模式一致。我们构建了丹参酮与ABC基因的相关网络,发现17个ABC基因与丹参酮正相关,包括集群1中的16个。系统发育树显示SmABCG1与二萜转运蛋白最接近,且与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显著正相关。SmABCG1位于丹参基因组6号染色体,与萜类BGC相邻,支持其转运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SmABCG1在根周皮中转录水平最高,与丹参酮生物合成和积累部位一致。综上,SmABCG1参与丹参酮转运。
图2 与丹参酮外排相关的ABC转运蛋白的鉴定
3. SmABCG1在丹参中的表达模式
作者利用携带SmABCG1启动子驱动的β-葡萄糖醛酸酶(GUS)基因的转基因丹参以及对SmABCG1 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ABCG1是一种典型的质膜转运蛋白,其编码基因在表皮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支持其在丹参酮转运中的作用。
图3 SmABCG1的表达分析
4. SmABCG1的体外功能研究
我们利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系统研究SmABCG1功能。通过注射cRNA异种表达SmABCG1,并确认其成功表达于质膜上。为探究转运功能,我们向卵母细胞注射多种丹参酮,并测定残留量。结果显示,表达SmABCG1的细胞中丹参酮IIA和丹参酮I含量显著降低,表明SmABCG1对它们具有选择性转运活性;使用钒酸盐作为抑制剂进一步验证,发现SmABCG1对这两种丹参酮的转运能力被降低,进一步证明SmABCG1参与丹参酮的出口。
图4 SmABCG1的体外功能研究
5.丹参毛状根中SmABCG1的功能研究
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SmABCG1编辑的丹参毛状根突变体,通过测序显示,毛状根系中的所有突变仅发生在单导向RNA(sgRNA)靶位点,由1个碱基插入组成。通过测量突变体和培养基中的丹参酮水平,发现SmABCG1功能缺失导致丹参酮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生成SmABCG1过表达的毛状根,发现丹参酮水平显著增加。此外,SmABCG1的表达变化还影响了CYP76AH3的转录水平,暗示SmABCG1可能间接调节丹参酮的生物合成。结合体外实验,我们推测SmABCG1具有底物多特异性的丹参酮输出功能。
图5 丹参毛状根中SmABCG1的功能研究
6.三维建模揭示了SmABCG1和丹参酮ⅡA的潜在结构相互作用
SmABCG1编码由142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为了阐明外排机制,作者重建了不同配体状态下SmABCG1的结构模型,在SmABCG1的内向构象中,由TMD形成的底物进入通道向细胞质侧开放,从而促进外排底物的接收。当构象变为外向状态时,TMD基序在细胞外侧打开一个出口通道,使底物释放到细胞外空间。并且向外模式的自由能相比于向内模式低了30.7 kJ/mol,这些发现表明,当从面向内的构象转变为面向外的构象时,SmABCG1与丹参酮ⅡA的结合亲和力降低,支持SmABCG1作为丹参酮ⅡA输出者的作用。
图6 SmABCG1的预测结构模型及其与丹参酮ⅡA的潜在相互作用
7. 丹参酮IIA对拟南芥根系具有细胞毒性
作者使用各种丹参酮化合物处理拟南芥幼苗,结果发现,丹参酮IIA、二氢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对拟南芥根部表现出生长抑制作用,然而,当在培养基中加入丹参酮I时,没有观察到差异。为研究该现象的机制,进行了转录谱分析以及探究生物学术语,结果发现,丹参酮IIA处理引起的拟南芥根中的显著转录变异;DEGs在毒素代谢过程、毒素分解代谢过程、对有毒物质的反应、细胞死亡、免疫系统过程、植物型超敏反应等显著富集。这些发现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细胞毒性。在拟南芥过表达SmABCG1,没有减弱细胞毒性,且表现出萼片和雄蕊的矮化和变质发育。这表明SmABCG1与拟南芥中的ABC家族基因有很大不同。
图7 丹参酮ⅡA抑制拟南芥根系生长
综上所述,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探讨了丹参酮从丹参根皮周细胞中的流出。作者提出SmABCG1介导了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从皮周细胞的分泌,并且丹参酮ⅡA在拟南芥中显示出潜在的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