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改编自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01
研究背景
昆虫病原真菌是自然界昆虫种群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一些寄主范围广泛的品种如白僵菌已被开发成为对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杀虫剂。在我国,杀虫真菌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例如使用球孢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玉米螟及地下害虫,绿僵菌防治蝗虫和水稻害虫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经济效益。然而,释放菌株能否在环境中长期宿存,对非目标宿主和本地真菌种群的影响仍然是难以捉摸的,而且它们在环境安全方面是相当令人担忧的。
02
样本采集
03
研究结果
non-random)有性繁殖的潜力,从而促进了菌株间的遗传重组的发生。白僵菌种群每10年间会发生明显的替换/复发(replacement/recurrence)的结构变化模式,特别是在20年后(即2017年,图3a),但总体表现为平衡选择及群体扩张的特征。这同菌株的远距离传播交换、多寄主感染性及遗传重组等因素相关。由于该种群不是由单一的基因型分离株(包括已释放的菌株)所控制,因此该观察排除了白僵菌进化的“军备竞争(arms race)”模型,这与对植物病原体的观察形成了对比。
图3白僵菌群体结构比较分析。a AH分离株的两个主要谱系的祖先成分。b对于三个种群,连锁不平衡的衰减(LD,以相关系数r2表示)与距离的关系。c估算三个种群中的Tajima’s D。d群体之间遗传差异的FST全基因组分析。e成对种群之间的衍生型等位基因频谱。每个位置的颜色指示每个衍生型等位基因的频率。
图4遗传重组分析。a在三个群体中染色体之间的重组率(RRs)发生变化。b对三个种群基因组的RR进行比较估计。c鉴定潜在的重组基因组块,这些基因组块由释放的菌株与局部相对交配型分离株之间的> 1000个连续和共享的SNP确定。
图5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a成对种群之间的中位遗传分化(FST)。b从不同地理来源收集的所有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基于所有双等位基因SNP的平均成对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NJ)。c基于个体祖先估计真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关系,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