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生态二三事

说起植物的微生物组,首先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01

植物的微生物菌群都有谁?


02

植物的微生物菌群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03

植物的微生物菌群有什么功能?

共性与个性:从上面图片不难看出,植物的地上部分(茎叶花果)和地下部分(根,块茎)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也会以适应宿主的特征实现在植物全株不同位置定植。虽然植株的位置决定了其上微生物分布的差异——如叶片的微生物,大多适应空气高温和强辐射;而根部微生物,则适应潮湿且营养丰富的土壤环境,并会与土壤微生物进行积极交流。但也有证据表明在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即便跨宿主物种、时间和空间,也具有广泛存在的植物“全球”核心菌群(下表)


由于生境的差异化,造成植株地上部分与地下

部分微生态的不同
——微生物们很好的适应了宿主不同位置的特征——同时植物的根系分泌系统和粘液也会对微生物构成造成影响:植物积极地与植物根周围的高度复杂的微生物土壤群落进行交流,以建立
植物分类学上有分别的根茎生物组。一项针对拟南芥的研究表明:即便在多个大陆土壤和拟南芥的不同谱系植株中,其根部微生态仍具有重要的组成一致性

整合研究:技术的发展和联合应用也深化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伴随微生物及测序技术的进步,基于谱图技术和宏基因组等不需要分离培养的方法,与传统分离培养的单菌研究相结合,更有利于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做研究。分离培养方法深化了微生物组的研究深度,不需要分离培养新技术,如高通量测序等,也帮助实现了物种的协同进化和稀有物种研究。比如,在植物根瘤菌的研究中,结合16s rDNA测序技术及根瘤菌分离株的深度测序,研究者发现,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驱动植物构建起独特的根系。

由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植物不应被视做一个独立的存在:植物与微生物是一体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有甚者,微生物群落会影响到植物的表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根微生物群落的分类学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在刺激植物生长和降低对由病原性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起的疾病的易感性中的重要性。其中,地下微生物部分除协同进化出对抗土壤有害微生物的机制外,还可能会通过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ISR)而加强地上部分的防御能力。(上图)此外,在人类驯化植物的过程中,很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根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功能——这一点尤为值得关注,因为自然环境中的植物趋于多样化,可能具有更多有益微生物,而由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向农业系统过渡可能会阻碍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有益相互作用

植物微生物群也可能通过其在宿主基因组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对宿主表型的贡献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叶片微生物组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正相关;植物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很大一部分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来自植物微生物菌群。此外,农业土壤可以刺激微生物,导致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的排放,加剧环境的温室效应。

说了这么多,不难看出,植物微生物组有其自己的特征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在农业与环境研究领域,植物微生态还存在很大的研究和利用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深挖。


在自然界的物质流转中,植物的微生物组可能会通过直接接触、食物链而与人类,动物及环境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微生物的抗性基因,也会随全球化的加剧而实现扩散。

参考文献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EIHukxJLqWi-8OWtCm0xg

提取码:zmbq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