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Olink
研究背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
近几年肿瘤免疫细胞疗法发展迅速,作为细胞治疗中的另一只抗癌潜力股,NK细胞通过启动多重免疫应答达到抗肿瘤免疫作用,正异军突起、展现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基于NK细胞的免疫疗法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包括针对NK细胞抑制型或激活型受体的单抗疗法、免疫因子疗法和NK细胞过继性免疫疗法等[1] 。
文章速递
近日,来自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文章“Autologous NK cells as consolidation therapy follow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为自体NK细胞抗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2]。
临床设计
该试验利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体外激活和扩增的NK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是一项由研究者驱动的首次在人体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图一)。临床结果,包括安全性分析和显示效应功能的探索性参数等早期结果为在特定的临床环境中进一步评估自体NK细胞免疫疗法打开了可能性,例如低肿瘤负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或恶性疾病的巩固治疗等。
图一 利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体外激活和扩增的NK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探索过继移植激活和扩展的自体NK细胞到MM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本研究采用无饲养层、符合GMP、自动化、封闭的系统对恶性疾病患者的NK细胞进行激活和扩增,基于这一方案,研究者首次对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患者进行了人体临床究。该临床研究被设计为一项开放的、单因素研究。主要终点是评估NK细胞产品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终点是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统一反应,通过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无血清轻链(即M组分)和MRD来评估疾病反应;探索性终点是通过细胞分析和血浆蛋白组学实时监测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细胞及蛋白标志物动态变化。
图二 文章临床设计思路
实验流程
11名转诊的MM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从患者身上收集外周血并激活和扩增NK细胞。6名患者的NK细胞产品符合释放标准。这些患者被输注了基于NK细胞的研究性产品并被随访(表一)。在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前4名患者以及第5-6名患者分别在前100天与前6个月内每日口服2次标准抗病毒预防(Valacyclovir)。研究对象在完全缓解(CR)、稳定部分缓解(PR)或PR无症状进展后出现亚临床复发时接受NK细胞输注。没有复发或进展的研究对象在6个月后仍接受NK细胞注射。研究对象每周接受3次递增剂量的NK细胞产品,最后一次注射后,研究对象进行了6个月的评估。此后,患者被持续临床随访达5年之久。
表一 临床招募患者信息
临床表征
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外周血NK细胞亚群,在体外激活和扩增后,观察到NK细胞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激活表型,这种特定的表型可能使在注射到研究对象的外周血NK细胞中直接检测注入的NK细胞。注入后4小时内,新的NK细胞群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逐渐出现。注入的细胞可追踪4周,并保留CD16+CD38dim表型,这一特征可能使未来的联合治疗成为可能。
研究者进一步使用Olink Target 96 immuno-oncology panel评估了每一个连续的NK细胞产品输注后的血浆蛋白质组变化。颗粒酶B(granzyme B)显著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每次NK细胞产物输注后30分钟达到峰值。颗粒酶A和颗粒酶H以及促炎分子CCL3 (MIP1- A)和CCL4 (MIP1- b) 也观察到了类似但非显著变化。Olink PEA方法对IL-6检测下限可达30fg/ml,实验中监测到IL-6在每次输注后也有缓慢变化 ,患者血浆中IL-6表达水平于60-240min达到峰值,经定量检测确定IL-6含量不超过17pg/mL,排除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险。对于其他血浆蛋白,未观察到或无明显反应。在最后一次输注4周后,从骨髓抽出的血浆中也观察到颗粒酶B的增加。(图三)
图三 评估每次NK细胞后的血浆蛋白质组变化
临床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自体体外激活和扩增NK细胞在MM患者中的潜在用途。在实验MM模型系统的离体和体内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MM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尽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调节后可减轻肿瘤负担,但所有MM患者最终都会复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充分的理由探索新的补充办法。
此报告发现,在没有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SAEs) 的MM患者中,不断增加的体外激活和扩增的自体NK细胞的剂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6例HSCT后可测量疾病的患者中,4例在M组分(血清Ig)和/或MRD减少方面,对NK细胞输注有客观的、可测量的反应迹象。探索性研究显示,与每次连续输注相关,患者外周血中注入的NK细胞数量增加,血浆颗粒酶B显著升高。此外,在最后一次注射后4周的骨髓抽吸物中也检测到颗粒酶B水平的升高。
未观察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或任何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的迹象。IL-6在输注NK细胞产物后仅出现温和的短暂波动,排除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风险。对于前4例患者带状疱疹的表现,研究者推测激活的NK细胞可能攻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储层细胞,进而导致病毒重新激活。在现阶段,以自体NK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可与适当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邓学文等. 肿瘤免疫治疗时代的NK细胞治疗.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 032:749-755.
2. Nahi H, et al. Autologous NK cells as consolidation therapy follow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Cell Rep Med. 2022. 3: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