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 | Binning组装解析深层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的能量和碳代谢

陆地的深层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聚集处,含有显著有别于地表的微生物群落和资源。但受限于深度和独特的地理因素,人们对地壳深层的微生物研究还很有限。

于是,有科学家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了地壳深层——在1500米的地下水体中,微生物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能量代谢方式?

采用宏基因组的研究手段,对美国南达科他州铅矿区地下水体的采集研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奇特的微生物能量图景……

研究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地下水流体系(SURF-B & SURF-D),分别开展样本和信息采集(下表),并进行了宏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CONCOCT)。


1.jpg


通过Binning算法,组装获得完整度>50%,污染率<10%MAGs74个,这其中完整度>90%MAGs22,堪称near-complete genomes; 完整度>80%36个。下图仅展示完整度在80%以上的MAGs信息:


2.jpg

通过与已知物种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研究中将组装出来的MAGs进行了相应的注释和归类——组装结果中有两个菌株为古菌物种,剩下的菌株大多为Deltaprpteobacteria的门类。从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下图)来看,研究甚至获得两个新的物种门类,分别命名为Abyssubacteria (深菌,SURF-5&17 &   Aureabacteria (金菌,SURF-26)。

3.jpg

基于Binning组装的结果,研究者对深层地下水的能量代谢方式进行了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层地下水体系统(下图),最常见的能量代谢通路为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等,大多数组装出的物种兼具这些通路功能。仅在12MAGs中注释出pmoA(甲烷单加氧酶)基因;此外,Ni-FeFe-Fe途径在约10%MAGs中检出,提示深层地下水的微生物群落可能以氢作为主要的电子供体;甲酸脱氢酶fdhABC)合成能力也广泛分布于这一微生态系统;但在其中,没有发现亚铁氧化酶还原菌。

4.jpg

生物固碳研究(下图)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中最常见固碳方式为还原性乙酰辅酶A途径,在组装出的74MAGs中有33MAGs包含此途径,存在于大部分类型微生物中,此外仅一个MAG(ґ-变形菌)通过还原磷酸戊糖循环(Calvin)途径开展碳固定。

5.jpg

通过宏基因组Binning的组装方法,一方面获取了对于深层地下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宏观图景,另一方面深度挖掘了深层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碳代谢等关键生理生化信息,这对全面了解地壳环境微生态的构成和贡献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Energy and carbon metabolisms in a deep terrestrial subsurface fluid microbial community. ISME, 201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