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环境微生物相似,医学研究中多组学研究和培养组研究也是微生态关注的核心热点,关于微生态的表型研究也愈演愈烈。
案例一:闪亮的”套路”
一个16s rDNA测序,能发多高水平的文章呢?还只有12对健康人与病人样本?
一篇针对肝硬化研究的项目告诉你,《Aliment Pharmacol Ther》(IF=7.2)也可以!
2018年,《Aliment Pharmacol Ther》发表的一篇丙肝药物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就“出套路而不俗”的脱颖而出。研究只有三个分组:正常对照组、DAA治疗前HCV病患组和DAA治疗后HCV病患组。
案例二:“土豪”无分组研究
相信会有一部分老师有这样的困扰——大背景研究。想去了解一些特定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并没有所谓的实验组与处理组的分别。如此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么?
Of course Yes!!不但能,这种大规模作业的形式,还可能发个CNS系列呢!
《Science》此前就发过多篇类似研究,比如荷兰人群的肠道微生态构成和多样性标记研究。
1179个荷兰人,共收集了1135份样本数据,开展16s和宏基因组测序。相关体质、疾病、用药、生活习惯及饮食特征数据也被做了详实的记录。如此一来,一方面获得了荷兰人群的肠道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信息(下图):
另一方面,也挖掘出与人的体质特征等指标相关的一些微生物功能特质(下图),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人群特征体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案例三:1+1 > 2
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无数次在强调——微生物组就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如此一来,研究人就不能只单纯的研究人,还要研究我们的那个“它”。基因组亦然。《mBio》一篇肥胖症患儿的膳食调节菌群研究就是如此:
一名肥胖症患儿,进行为期105天的膳食调节干预,根据配餐划分为三个干预阶段,分不同时间点取样,研究患儿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变化(下图)。
在宏基因组研究中,发现B. pseudocatenulatum的五个株系在膳食调整过程中产生了响应(下图)。
如此,研究者对着五个菌株的基因组展开了研究,深入讨论了不同株系的不同响应策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测序交叉整合单菌的分离培养和基因组研究,也是医学微生物研究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种研究思路呢!伴随而来的培养组研究和微生物制剂开发研究也愈加轰轰烈烈了~
案例四:玩儿转多组学
多组学关联分析,顾名思义,将多种组学技术整合,深度解析微生物组从群落结构到功能潜力再到功能发挥的全貌。伴随着宏组学技术发展,多组学关联分析的思路也越来越广。2018年,一篇糖尿病人肠道菌群研究,循着多组学技术的思路,将糖尿病的膳食干预研究推上了《Science》热门,更成为那个春天的刷屏热帖。
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 利用宏组学测序手段,深度挖掘了不同处理的病人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
2. 引入代谢组研究,重点观测短链脂肪酸水平在膳食干预过程中的变化,深度挖掘微生物组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基因构成变化;
3. 更通过宏基因组组装,获得了样本中一些关键细菌的基因组信息,识别了在膳食干预过程中有正向和负向作用的细菌类群(不基于分离培养,Binning组装)
4. 整合关联,将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与膳食干预的代谢变化相关联,深度解析膳食干预的微生物组学机制。
案例五:动物模型造起来
动物模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科研中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复杂的人体研究可能存在很多不可控的潜在变量(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通过动物模型可实现整齐划一的处理;另一方面,有一些临床样本非常难得,在这种情况下动物模型可帮助我们更好实现研究取样。
将人体研究与动物模型结合在一起,是进行医学临床科研的绝好思路。
2017年Science报道了口腔细菌在肠道中的异位定殖,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和采用的技术手段:
研究剖析了不同患病群体病患肠道中口腔耐氧菌群的分布(下图),并将病人的口腔样本应用于小鼠建模,研究相关促炎因子的变化:
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利用组学技术获得肠道内异位定殖的口腔细菌类群(下图C),并开展了单菌基因组测序,深度挖掘相应菌株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下图D)。
番外:醉翁之意不在“菌”